文化
四代人的求学路
爷爷是同辈里唯一读过书的人。他读的是私塾,两三年只学会了《三字经》和《百家姓》,学到《千字文》时,家里实在没有钱了,他就不再读了。
后来爷爷遵父母之命娶了奶奶,有了我父亲。
父亲是幸运的,他生在新中国,乡村里开始建小学校,学费很低,爷爷奶奶有能力也愿意供父亲上学,可惜村子太小适龄儿童少,要想上学,只能到山另一边的学校借读。
父亲读到三年级时,二叔和大姑相继出生,爷爷每天在生产队里忙,奶奶有干不完的家务,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,实在忙不过来时就让父亲在家帮忙。课耽误多了,父亲渐渐听不懂老师讲的知识,开始找各种理由不去学校,在家看叔叔姑姑们。十二岁那年,他进了生产队,用稚嫩的肩膀,帮爷爷奶奶担起了养家的责任。
成年后,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,两人一见钟情,办了场简单的婚礼,就被爷爷奶奶从大家庭里单分出来。一年后,我出生,我们搬进了借钱盖的三间平房里。
有了土地改革包产到户的好政策,父母浑身都是干劲儿。他们本就是勤快人,又肯吃苦,父亲找了份工作,母亲农忙时在家种地,农闲时也出去打工,铆足了劲儿要把日子过好。
我七岁那年到邻村小学里读书。开学第一天,父母送我去学校,路上一直叮嘱我要好好学习,长大了有本事,才能不受他们受过的苦。到学校以后,看到宽敞的校园,红砖黑瓦的教室,干净整齐的桌椅,他们很高兴。
在那所小学里,我度过了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七年时光。我牢牢记住了父母的叮嘱,珍惜读书的机会,上课认真听讲,积极举手回答问题,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。努力终有回报,初中入学考试,我考进了乡中学的前十名,中考时我考进了前三名,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县一中继续求学。
多年以后,我毕业,参加工作,凭借多年努力,终于走出大山。不久后,我认识了爱人,携手走进婚姻,生了个可爱的女儿。
女儿在全家人精心呵护下慢慢长大,两岁十个月,我们把她送进了单位的幼儿园,在那里接受当时最先进的蒙台梭利教育。三年后,送她去了我家马路对面的小学。六年后,女儿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,考进了她梦寐以求的私立初中。
学校在群山中间,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从校门前经过。学校硬件设施完备,宽敞的教室里摆着成套的桌椅,黑板的中间位置挂着最先进的多媒体屏幕,既可以放投影看图片,也可以放视频,还是触屏的,屋顶上的中央空调驱散了夏末的最后一丝暑热。
宿舍是8个人一个房间,有独立卫生间,24小时供应热水,配备中央空调,房间门口有鞋橱,房间里面有衣柜。
去年女儿中考,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。我和爱人陪女儿去报名时,看着美得像花园一样的校园,我们由衷地笑了。女儿的求学之路还要走很久,高中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,我相信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,她一定会拼尽全力。
光阴弹指,年华交替,从爷爷到女儿,跨越七十年光阴,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,四代人的求学路也越走越顺了。沐浴在新中国的阳光下,在党温暖的怀抱里,我们能做的也必须做的,唯有感恩!(张晓杰)